第380章 台北新生(1 / 2)
舟山军在基隆会战胜利后,迅速掌控了大琉球(今台湾)北部的地带。基隆与台北盆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呈现出一种与北方截然不同的生机。尽管在地理上大琉球北部与陈宇治下的高雄寨和台南平原连通,但现实条件却如同海路孤岛般被隔绝——澎湖主寨掌控的制海权,使南北区域无法轻易联系。陆地上的隔绝也因广阔的热带原始森林而更加显著,任何陆上通行都需要克服险峻的自然屏障。
方梦华登岸后,首先勘查了舟山军新近占领的基隆寨废墟。几轮激战下来,原本是陈宇海盗据点的基隆寨,如今成为一片破败的遗址,布满了残垣断壁。方梦华驻足思索,思绪万千。经过多年的征战,她对各地地形气候的差异已有深刻体会,而澎湖陈家的地势和环境恰好提醒她,眼前这片土地若不牢牢掌控,将始终成为舟山军发展的掣肘之地。
随行的阮恩靠近询问道:「主公,基隆的战后防御该如何部署?」方梦华却只是轻轻挥手,继续向台北盆地方向前行。走出基隆寨废墟不久,她来到了宽广的台北盆地,眼前是一片稀疏的村落,远处青山环绕,草地葱翠,河流潺潺,广袤平坦的土地让人心胸为之一宽。
台北盆地的肥沃土地和充足水源,呈现出与舟山军曾据守的海岛截然不同的广阔前景。方梦华不禁感慨:「这片土地的水热条件,甚至比北海道更优越,未来足以容纳几百万北地难民。」她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欣慰,然而目光却深邃而凝重。她意识到,台北盆地有机会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基地,但也面临如何从资源匮乏的舟山群岛快速调配人口、物资、技术,以尽快利用这片宝地的问题。
阮恩见主公沉思良久,小心问道:「主公,这片土地若能承载大量百姓,是我们安置河北灾民的理想之地吗?」
方梦华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正是。我们现在需要迅速将这一设想传回北方,以便杨八能够继续大量招募难民南下。」她转向阮恩,继续吩咐道:「你立即北返,尽快传信给北海商行的杨八,着他继续扩大难民招募规模。无论是京东、河北、河东,还是更远的灾区,只要是流民,愿意逃离北方战乱的,都可以向他说明这里的安居条件,尽快汇聚成一支新的流民队伍。」
方梦华在勘查完台北盆地后,开始筹划进一步部署。在舟山群岛的军队与澎湖海战中的损失后,她深刻意识到,控制住澎湖与大琉球北部的关键,不仅是单纯的占领,更是要能够调配大规模的平民安置计划,将这片新的领地充分利用起来。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稳固这里的防御,还要准备大量的农业开垦器具,粮种,以及北方流民的初步安置安排。」她说道,「等难民抵达后,便是这片土地成为一方粮仓之日。」
阮恩抱拳应命,神情激动地说道:「主公放心,属下定不辱使命,尽早将流民汇聚南下!」
此刻,方梦华在台北盆地的广阔天地间站立,目光坚定,仿佛已看见未来一片欣欣向荣的农田和安居乐业的百姓。这片土地,将是舟山军南方的新希望,也将是她在中原之外建立的又一座民生之城。
靖康元年四月的大名府的春日晨雾仍未散尽,街道上却早已人声鼎沸。城中的茶馆酒肆比以往更为热闹,商贾们低声交谈,不少脸上满是忧色。金兵绕过大名府的消息让众人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震撼与不安却难以平复。赵桓为求金人退兵,不惜搜刮了420万两金银贿赂,使城中富户们也开始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感。大家心里都明白,金兵未破开封固然值得庆幸,可若官家继续如此贪图苟安,金兵卷土重来的日子不过是早晚而已。
在北海商行的大厅中,杨八将手中的传信细细读完,嘴角微微扬起一丝轻笑。来自阮恩的消息带来了好消息:南方那块新得的「大岛」——大琉球,水热条件远优于北方寒冷的北海道,也为难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新希望。虽说每户的土地承诺从原先的百亩地契折半至五十亩,但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南方,五十亩已足够种植高产农作物,养家糊口不成问题。杨八心中已然有数,他知道,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逃离战火与饥荒的难民比起亩数的多少,更加渴望稳定的生活和一片能长久安居的土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