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两江17海港(2 / 2)
路上,面目与中原汉人迥异的异邦人比比皆是,一些异邦人是来做买卖的,更多的异邦人却已经与本地土人、外地来扎根的商人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落地生根。
在北面穷苦潦倒的疍民,在这里反而如鱼得水,生活富足,更有甚者,已在南洋的海岛上安家,每年几次回家探望这边的妻儿老小,若没有死在海上,就一定会满载而归。
据本地行商描述,再往南,合浦、珠浦比他们这里还要繁荣。
提及北面的钱塘、松江,及在往北的岛阳等港口,商人们颇为不屑:“都是咱们吃不下的,才轮到他们!”
究其原因,北面各海港,以海商来港口采买为主,天长日久,货物价格就压低了。
而南面的各海港,已经是大雍商人出海为主了,他们冒着翻船、丢命的风险,吃到第一口利润,堪称暴利。
由港口衍生出各行各业,这里的造船、渔网、捕鱼、木工、路菜等行业如火如荼,又因为出海需要人手,特别是能打架的人手,这里的民风非常彪悍粗犷。
什么南人秉性懦弱柔软,放在白花花的银子和要命的海盗海寇跟前,秉性算个啥?是个面团也得支棱起来了。
巫明丽还注意到,有几个水手头领似的人物,背着红夷人的火绳枪和长弓。
火绳枪,或者说铳,前朝就已经有了。前朝还有红衣大炮,都是有名的好东西。
不过小港的水手们,随身携带的火绳枪完全不一样,那弓也迥异于大雍的武备。
巫明丽马上让丁武出面,花了一笔巨款,买回来三把火绳枪和四张长弓,还带回来一个休假的水手,教他们用枪。
她不懂这个,不过她看得懂这个枪,徒有火绳枪的外形,实际上已经不再用火绳点燃。
李琚摸过不少火绳枪,有兴趣,但不多,直到水手介绍完用法,李琚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巫明丽则生起了一种“就是它了”的舒适感。
这东西不依靠外部火源,它在内部直接打火,同时它的做工和要求都比同样不需要外部打火的簧轮枪低得多,即意味着它的造价很低。
仅此一个改动,就让它具备了大规模装备的条件。
向复、丁武等,都是行伍里的行家,李琚想明白了,他们也明白了。
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向沈时行。
沈·在场唯一的外人·时行都被看得发毛了:“这,有问题吗?”
哦这是个纯文人,比其他文人优秀在分得清五谷杂粮,看得住商旅行客,对他们“武”这一道,只晓得个皮毛,不用在意他看没看出什么。
巫明丽笑笑:“没有问题,沈先生没说话,大家等您说说罢了。”
沈时行满腹狐疑,但是看他们又说说笑笑,传看那把火枪,他也拿来看了一下,没觉着什么问题,又还给了李琚。
李琚万分小心地把它包起来,喜滋滋地说:“真是个宝贝,带回京里给父亲也高兴高兴。”
正愁没什么可以带回京城的礼物呢,这个好,一次得了好几个,送一个给爹当礼物,正好。
沈时行带出来的随行幕僚道:“这火枪,京里不是多得很吗?”
“是多得很,但不一样。这个,父亲会喜欢的。”巫明丽轻轻敲打茶杯,海洋情调的杯子里装着油麦茶,甜丝丝的,一晃一晃,“不过呢,也提醒了我,咱们出海的商队多了,将来还有钱庄的商队,需得仔细考虑护航。咱们大雍,水军不多,一贯也不受重视,这不好,不好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