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一十九章 长谈(2 / 2)

加入书签

所以,社员们的收入全靠生产队,生产队全靠有个好的生产队长。

所以,社员们就说:工分工分,就是社员的命根儿!

一个农民的家庭,如果是劳动力多,那必然挣的工分就多,到秋后分的钱也多,粮食也多,所以生活水平自然就好。

反之,如果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那必然挣的工分就少啦,到秋后,不光是分不到钱呢,连粮食都买不回来呢!

举例说明吧:

现在的农村呢大多是六口之家,但是,六口之家和六口之家相差还是非常悬殊的:

如果一个六口之家,家里有二个孩子,二个男女劳动力,还有二个五十左右的“老人”,但是这两个“老人”是有劳动能力的,那么这个家庭就有四个劳动力,所以这样的家庭的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也是一个六口之家,只有男女两个劳动力,四个孩子,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就是相当差的。

由于家里劳动力少,人口多,工分少,这样就欠了生产队的钱了。生产队的粮食都是计算了产值的了,所以社员们的粮食看似是拿工分换的,其实还是用钱买回来的。

家里欠了生产队的钱了,生产队肯定就不给发粮食啊,但是,生产队又不能看着社员饿死是吧?所以,就算是社员欠着生产队的钱,生产队也得把粮食发给社员。

社员们有的欠着生产队的钱,可是有的社员人家不欠生产队的钱啊!人家还挣了不少的钱呢啊,但是,生产队又没有钱给人家挣了钱的社员,这样生产队又欠了一部分社员的钱。

生产队下一年还得继续生产啊,但是队里又没钱了,所以生产队就向公社信贷借钱。

所以:社员欠生产队的钱;生产队又欠社员的钱;等于社员欠了社员的钱;生产队又欠公社信贷的钱;等于社员欠了公社信贷的钱,三角债,就这样形成了。

如果社员们的家里再有个天灾病业的,这账就越欠越多了。

这个方青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家里八口人,劳动力少,所以就年年欠生产队的三角债,旧债未清,新债又欠,老百姓的话就是:年年够不着底。

常不为通过几天的实地查看,也仔细的了解了方青善的情况,然后还走遍了这个挑水大队的各个生产小队。

特别是详细的了解了方青善他们生产队的社员、土地的构成情况之后,常不为又逐块地的去看了看他们生产队的每一块地块。

之后,常不为就和方青善进行了一次长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