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跟着(2 / 2)
“可好,人家说了,你的事儿她不管!嘿!”
“我说你们两口子怎么对付来着?一个踪迹绝无,一个撒手不管,唉!让人怎么给你们办事呢?你说。”
常不为赶紧抱拳行礼:“对不起对不起哈,这不是嘛,南疆那儿不是热火朝天么,我就去凑凑热闹,就这么可不就耽误了这么多天。”
纳主任伸手抓住常不为:“啊哦?哎呦喂,我的常兄弟!您这长时间没来原来是去卫疆参战了呀!英雄,英雄!常兄弟,怎么样?没事吧?”
“没事没事,能有啥事儿,几个小小的喃猴子,一只手抓好几个,几下子还不就是让咱们削老实了!”
常不为轻描淡写的扯过了这个话题。
“那是那是,这些喃猴子忘恩负义着那!哎,常兄弟,您说要买那房,到现在也没着落呢,倒是有几件小玩意,您看看喜欢不,我倒觉着挺好,您看看。”
说着纳主任打开身后的卷柜,拿出了一个纸盒,挺大,纳主任把纸盒放在办公桌上,打开纸盒,从里面拿出用绵纸包着的几个物件。
首先,映入常不为眼帘的是一个明朝中期的“剔红山水人物印盒”。
红木圆盒,表面雕花,外红内黑,包浆饱满,一股厚重的古代气息弥漫而出,一看就是个好东西。
然后是一个明朝末期的“碧玉雕云龙纹笔筒”。
也是厚重大气,深色的玉雕笔筒,品相非常好,笔筒外面雕刻云纹龙纹,十分的流畅严密。
还有一个也是明朝末期的“铜刻山水墨床”。
中国自汉代开始孕育的文房清供风气,历经数朝铺垫酝酿,在手工艺鼎盛发达的清代早期达到高峰。
从宫廷亲贵到草庐文人,皆追求“几榻有度、器具有势”的境界。
墨床并非大器,也曾长久地落寞于文房边缘,但却克尽己守、忠于使命,未曾错过时代留下的烙痕。
宋元之古拙挺拔、明代之洗练厚朴、清代之精工细琢,观其一斑,得见藏于历史轨迹之下的审美心路。
三件东西都是好物件,常不为非常喜欢,特别的那个笔筒,一看见这个笔筒,常不为就想起了自己老爸的心爱之物了。
常不为小的时候,家里也有一个笔筒。
那时候常不为小啊,不知道那个笔筒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外形古朴典雅,像是用一块树根雕琢的,上面的锯痕,制作的十分精致,常不为经常摸那个锯痕,感觉锯子留下的凹凸痕迹。
还有树皮,制作的也是十分逼真,粗糙的表面,树皮的凸起凹陷和外面的榆树十分相像,常不为还拿出去比过呢。
掉了树皮的地方则十分光滑,还有一小点一小点的树刺呢,上面有二个隶书的阴文凹字“清品”。
不知道说的是这个笔筒是清朝的物品哪还是说这个笔筒是一个品格清隽的物品。
但是,在后来的那一段时期,这个笔筒不知道是被谁给摔碎了还是被谁给顺走了,常不为想起这个笔筒心里就痛,就有一种什么东西嗝在胸口的那种痛。
常不为真的非常非常怀念家里的那个笔筒,虽然眼前的这个笔筒不知道比家里的那个笔筒贵了多少倍,但是,常不为就是怀念家里的那个笔筒。
唐金萍一件一件的仔细的看着这几件东西,看完了也没说什么。
但是常不为看出来了,唐金萍对这几件东西很不以为然的,常不为知道,人家是有传承的门派出来的,好东西见到的多了去了,这么几件小东西,还真入不了人家的方家法眼。
↑返回顶部↑